黄河流域工业水效提升任重道远
2025/7/257月10日,在中国环境记协于北京举办的《碧水之路》报告发布研讨暨第三期环境新闻茶座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晓明借助《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效率与潜力》调研,通过“区域—城市—园区—行业”多尺度递进式评估,对黄河流域工业园区尤其是煤化工园区及煤化工行业用水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对各尺度工业用水效率的提升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GDP与用水量占比一降一升
黄河流域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成为支撑我国能源化工与原材料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孙晓明表示:“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和工业耗水强度高,最大的问题是生态环境脆弱,主要体现在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状态,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且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情况,属于资源型缺水地区。”
《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效率与潜力》调研结果显示,近10年间,黄河流域九省(区)GDP在全国占比波动下降,但用水量占比却波动上升,可见黄河流域的集约节约用水之路任重道远。
孙晓明介绍,工业发展是推动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而工业园区作为工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在我国工业布局中占据核心地位。调研显示,黄河流域分布着约700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其中,资源依赖型园区尤为突出。这类园区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形成了以煤炭开采与加工、冶金制造、石油化工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所有资源依赖型园区对水资源有着共同的依赖,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生产要素,是园区共同的生命线。
煤化工产业作为典型的高耗水产业,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特别是“几字湾”地区,内蒙古、陕西、山西的煤化工产业园区数量占比超过黄河流域资源依赖型园区总量的50%。
上下游用水效率差异显著
根据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效率评估结果,全流域九省(区)工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一定空间差异和改善潜力。
从流域层面看,10年来9省(区)的水资源效率均值为0.784,未达到有效状态,表明其投入指标与经济产出指标的配置水平不够合理。横向对比显示,部分地区如中下游的陕西、山东等地资源配置水平相对合理,全要素水资源效率较高。水资源动态效率分析表明,黄河流域水资源效率保持增长态势,下游地区水环境管理水平较高,水资源效率增长速度较快。
工业园区层面,研究选取黄河流域典型煤化工园区开展水资源效率分析。结果显示,10年间园区水资源效率波动提升,不同园区存在水效差异;水效空间特征和流域层面类似,下游园区水效增长优于中上游,较省际间的增长差距更为明显,说明上游园区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精细化管理水平的制约,水资源效率提升较慢,存在较大改善潜力。
煤化工行业方面,研究针对煤制焦、煤制甲醇、煤制乙烯、煤制油、煤制合成氨等进行深入的水效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煤化工行业的水资源效率不断提升,从0.62上升至0.96,提升效果明显;传统煤制焦行业水效较高,特别是煤制焦行业干熄焦技术的推广,促进了行业水效的提升。而煤制甲醇行业,水资源效率较低,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通过多尺度递进式评估方法,我们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效率评估体系。该体系从宏观到微观,依次覆盖黄河流域九省(区)整体层面、重点地级市区域层面、工业园区层面,最终聚焦于煤化工等典型高耗水行业层面。通过这种‘区域—城市—园区—行业’的四级递进分析框架,实现了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多维度、精细化评估,从而系统识别出制约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的关键瓶颈因素,为制定差异化的水资源管理政策、实现黄河流域水资源精准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孙晓明说。
以水定产,减耗增效
在研究分析基础上,孙晓明分别从省、园区和行业层面对黄河流域工业水资源效率提升提出了建议。
从流域层面来看,一要优化产业结构,严控高耗水行业布局,严格执行“四水四定”原则,缺水地区严禁高耗水、高污染项目上马。二要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广节水技术以及非常规水资源的利用,提高供水重复利用率。三要持续完善市场化机制,鼓励企业进行节水投资,提高水资源配置效率,建立水权交易市场,推动跨行业、跨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园区层面,一要加快推进分质供水与废水的循环利用,特别在综合类工业园区,实施水资源循环利用。结合生态工业理念即上一家的废物变为下一家的原料,应用于水资源利用领域就是通过水资源的梯级利用、再生回用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二要强化园区智慧水务管理。用现代信息化的技术对园区耗水、排水进行精准管控;实施水效“领跑者”制度,分行业建立标杆企业,带动水资源效率的提升。三要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借鉴新能源生态治理模式,开展风、光资源的利用;在煤矿较多的地区实施矿井水综合利用,从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从行业层面来看,一要优化煤化工工艺过程节水,针对关键的耗水节点,按照清洁生产理念,推广利用新的节水工艺技术,降低水耗。二是强化高盐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减少杂盐的产生和处理处置。三要加强政策约束和行业标准制定,如水资源管理的制度、准入条件,更新水耗标准等,通过这些措施共同推进工业领域的节水减排。
本文刊登于《中国化工报·责任关怀》周刊
电话
025-58201633地址
南京市江北新区江淼路88号腾飞大厦C座19F邮箱
liulin@njssdhb.com微信扫一扫
关注顺水达公众号